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肿瘤学

  • 衰老肿瘤/DC融合细胞疫苗激活T细胞抗胶质母细胞瘤免疫效应

    李海霞;王津程;贺煜;曹楠;曹隆鑫;赵莹莹;赵梦彤;梅贻淇;骆志国;

    目的:构建衰老胶质母细胞瘤/树突状细胞融合细胞疫苗(senGBM/DC-FC),并探讨其能否激活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反应,以清除治疗诱导的衰老胶质母细胞瘤(senGBM)。方法:X射线诱导胶质母细胞瘤(GBM)细胞衰老,通过细胞衰老β-半乳糖苷酶染色和EdU细胞增殖实验验证衰老表型。通过化学促融法将senGBM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融合。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senGBM/DC-FC的表型特征。通过T细胞增殖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评估senGBM/DC-FC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对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的诱导能力。结果:经X射线照射后,GBM发生衰老。衰老GBM与DC形成融合细胞后高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MHC-Ⅱ。与senGBM/DC-FC共培养后,T细胞被激活,增殖能力显著增强。与经senGBM/DC混合体和DC刺激的T细胞相比,经senGBM/DC-FC刺激后的T细胞与senGBM共孵育后,分泌IFN-γ的T细胞数量显著增加,且对senGBM和未处理GBM均表现出显著的细胞毒性效应。结论:senGBM/DC-FC能够有效激活T细胞抗GBM免疫效应,清除治疗诱导的senGBM和未经治疗的GBM,为增强GBM治疗疗效和降低复发风险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新型免疫治疗策略。

    2025年04期 v.44 381-387+399+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SKF96365增强顺铂对胃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的研究

    冯娜;董升;黄晓敏;亢鹏举;贺细菊;

    目的:探讨TRPC广谱抑制剂SKF96365是否能够增强顺铂对MGC-803胃癌细胞的化疗敏感性。方法:体外培养MGC-803细胞,顺铂与SKF96365单独及联合作用后,CCK-8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Hoechst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JC-1、MitoROS、Rhod-2/AM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活性氧与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SKF96365与顺铂联合用药能够显著抑制MGC-803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同时可显著降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导致细胞内线粒体活性氧浓度升高,线粒体钙超载,进而促进细胞凋亡。结论:SKF96365明显增强了顺铂对MGC-803胃癌细胞的化疗敏感性。

    2025年04期 v.44 388-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肺腺癌中SDF-1、CXCR4及CXCR7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分期的关系

    尹义平;曾宪聪;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1,SDF-1)及其受体CXCR4、CXCR7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分期的关系。方法:收集46例肺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Western Blot法检测SDF-1、CXCR4、CXCR7蛋白的表达;体外培养A549细胞,分别加入SDF-1及其受体拮抗剂Plerixafor(CXCR4)、CCX733(CXCR7),采用CCK-8法和RTCA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果:SDF-1、CXCR4、CXCR7在晚期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SDF-1可促进A549细胞增殖,而Plerixafor和CCX733可抑制该效应(P<0.05)。结论:SDF-1/CXCR4/CXCR7轴可能通过促进肿瘤增殖参与肺腺癌进展,其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相关,或可作为潜在治疗靶点。

    2025年04期 v.44 394-399+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肺恶性肿瘤安全性及疗效的临床研究

    周隆书;陈浩;郑建设;王宏宇;刘伟;

    目的:研究采用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MWA)治疗肺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我中心近3年采用MWA法治疗的44例肺恶性肿瘤患者病例资料[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65.8±10.2)岁]。详细记录肺恶性肿瘤病灶特征、MWA技术成功率、MWA技术有效率、术后局部进展情况、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共有51个靶病灶,平均直径(20.4±10.4) mm,共完成54次MWA术。初始技术成功率82.4%(42/51),技术有效率为88.2%(45/51)。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5.0(4.0,7.0) d。4例(4/44,9.1%)患者靶病灶存在局部进展,局部控制率为90.9%。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疼痛(15/44,34.1%)、咳嗽(7/44,15.9%)和消融后综合征(7/44,15.9%)。其他并发症主要为气胸(13/44,39.5%)、出血(8/44,18.2%)、胸腔积液(4/44,9.1%)、空洞(3/44,6.8%)、肺部感染(3/44,6.8%)及呼吸衰竭(1/44,2.3%)。术后随访时间中位数为12.0(8.0,18.0)个月,无死亡病例。结论:MWA治疗肺恶性肿瘤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且可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5年04期 v.44 400-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MPV17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解码:诊断、预后及免疫治疗的新靶点

    赵立峰;刘敏;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系统探讨MPV17在肝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GA数据库下载MPV17的表达数据及肝细胞癌样本临床信息。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MPV17的表达,采用卡方检验分析MPV17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Cox回归和Kaplan-Meier方法评估MPV17的预后价值。分析MPV17与免疫细胞浸润以及免疫检查点之间的相关性。结果:MPV17在包括肝细胞癌在内的大多数癌症中表达升高,而在少数癌症中下调,包括肾嫌色细胞癌(KICH)、胰腺癌(PAAD)、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瘤(PCPG)。卡方检验结果显示MPV17表达与年龄、组织学等级、AFP水平和血管侵犯密切相关。Cox回归分析显示T分期越晚和MPV17高表达是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MPV17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水平以及免疫检查点密切相关。结论:MPV17在肝细胞癌中高表达,并且其高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不良相关。MPV17的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及免疫检查点的水平密切相关,因此,MPV17可能作为肝细胞癌的诊断、预后评估以及免疫治疗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2025年04期 v.44 406-413+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论著

  • 姜黄素通过抑制mtROS和NLRP3炎症小体活化减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

    张福升;何志凯;贺细菊;柯群;姚玲玲;

    目的:探讨姜黄素(Cur)对缺氧复氧(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H9C2心肌细胞H/R模型,分为对照组、H/R组、不同浓度Cur+H/R组。通过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从而确定最有效的姜黄素作用浓度;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MitoSOX探针法检测线粒体活性氧(mtROS)水平;ELISA检测炎性因子IL-18、IL-1β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3(NLRP3)、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R组细胞活力降低,LDH、mtROS、IL-18、IL-1β水平及NLRP3、Caspase-1、ASC的相对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H/R组相比,不同浓度的姜黄素组细胞活力均升高,LDH、mtROS、IL-18、IL-1β水平及NLRP3、Caspase-1、ASC的相对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10 μmol/L的姜黄素组保护作用更明显。结论:姜黄素可减轻大鼠心肌细胞H/R损伤,其机制可能通过下调mtROS进而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有关。

    2025年04期 v.44 414-420+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0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IGF-1抑制炎性反应及细胞凋亡减轻大鼠心肺复苏术后肺损伤

    李伟;赵延波;刘林;陆辉志;曹松;卢坤泽;刘洋;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对大鼠心肺复苏术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心肺复苏组(CPR组)及IGF-1治疗组(IGF-1组)(n=12)。采用标准肢体导联监测心电活动,以窒息法诱导心脏停搏并复苏,复苏成功后按分组给药。24 h后取肺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计算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评分,测定湿/干重比值、炎性因子含量,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及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表达量,并检测细胞凋亡程度及NF-κB P65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CPR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损伤加重,ALI评分升高,湿/干重比值增大,炎性因子含量升高,Cle-Caspase3及MPO表达量上调,凋亡细胞数目增多,Bcl2表达量降低,而Bax、Cle-Caspase3及NF-κB P65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IGF-1干预后,大鼠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含水量、炎性因子含量、MPO表达量及细胞凋亡数目较CPR组均显著降低,且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明显上调,Bax、Cle-Caspase3及NF-κB P65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结论:IGF-1可减轻CPR术后肺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反应及细胞凋亡有关。

    2025年04期 v.44 421-425+519-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Nrf2/HO-1信号通路探究SS31肽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保护作用

    廉应聪;梁夏炎;焦蓉;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SS31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抑制川崎病模型中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CAECs)氧化损伤及炎性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采用TNF-α诱发人类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炎性反应构建川崎病疾病细胞模型,将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TNF-α组、TNF-α+SS31(200 nmol/L)、TNF-α+SS31(400 nmol/L)。采用CCK-8法检测TNF-α(0~100 ng/mL)及SS31(0~800 nmol/L)对HCAECs存活率的剂量效应。采用RT-qPCR法检测Nrf2、HO-1及NLRP3、IL-1β、IL-6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Nrf2、HO-1及NLRP3、IL-1β、IL-6的蛋白表达。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ROS水平变化。结果:CCK-8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SS31在0~400 nmol/L浓度范围内对HCAECs未产生显著细胞毒性(存活率>95%,P>005),但在800 nmol/L时存活率骤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50 ng/mL时细胞活性维持正常(P>0.05),而50 ng/mL处理使存活率降低(P<0.01)。蛋白质表达分析显示,TNF-α组Nrf2与HO-1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P<0.05)。SS31干预后显著逆转此现象,Nrf2、HO-1表达均明显上调(P<0.001)。DCFH-DA荧光探针检测显示,TNF-α组ROS荧光强度较对照组升高,呈现高强度弥散信号;SS31处理使荧光强度回落,且分布趋于胞质极性化。RT-PCR证实TNF-α组NLRP3、IL-1β及IL-6 mRNA水平升高,而SS31干预后则显著下降(均P<0.001)。免疫印迹显示TNF-α组NLRP3、IL-1β及IL-6蛋白表达分别上调(均P<0.05),SS31处理后三者均降低(均P<0.01)。结论:SS31可以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抑制TNF-α诱导的HCAECs氧化损伤及炎症级联反应,提示其可能通过抗氧化-抗炎机制改善KD相关冠状动脉内皮功能障碍。

    2025年04期 v.44 426-432+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外泌体PON1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李贺芳;钱航;武伦;张斌强;陈俊;闵新文;李东锋;许浩;陈继舜;

    目的:探讨血浆外泌体对氧磷酶1(paraoxonase1,PON1)在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患者血浆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同期72例健康对照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及静脉血样本,应用超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并用透射电镜、径粒分析、Western-Blot法对外泌体个体表征及总体表征进行鉴定;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血浆外泌体中PON1水平,评估其异常表达的临床意义。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外泌体PON1表达水平低于健康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36,P<0.001)。通过多模型调整协变量,较低水平的PON1始终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8,95%CI=0.02~0.27,P<0.001)。将72例高血压患者的外泌体PON1表达水平按三分位数分层(Q1、Q2、Q3),相对于Q1组(低水平组),Q3组高血压风险明显降低(OR=0.01,95%CI=0.00~0.09,P<0.001)。RCS曲线分析提示随着PON1水平的降低,患高血压的风险呈上升趋势(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外泌体PON1水平与WC、SBP、TC、TG、LDL-C、HbA1c、CRP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结论:低水平外泌体PON1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外泌体PON1有望成为原发性高血压风险评估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2025年04期 v.44 43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噻吗洛尔对缝线诱导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研究

    黄静宜;蔺涛;殷晖;潘颖喆;王佳琦;

    目的:探究局部应用噻吗洛尔(TM)对缝线诱导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NV)的治疗作用,并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30只SD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组)、缝线诱导CNV的PBS治疗组(PBS组)和噻吗洛尔治疗组(TM组),每组10只,右眼为实验眼。NC组不予任何处理;PBS组和TM组在CNV造模后的0、1、4和6 d给予PBS或TM结膜下注射,每次50μL。造模后第3、7天观察各组眼表临床表现并测量CNV的面积。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测角膜厚度及新生血管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HC)对各组角膜组织中β1-肾上腺素能受体(β1-AR)、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R)、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进行定量及定位。RT-qPCR法检测HIF-1α、VEGF-A、MMP-2及MMP-9的m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评估HIF-1α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CNV造模后PBS组可见新生血管芽侵入角膜缘,角膜水肿,而TM组症状减轻。TM组在造模后第3天和第7天,CNV面积均较PBS组降低(P<0.01)。PBS组较TM组管腔粗大且炎性因子增多。TM组第3天与第7天HIF-1α、VEGF-A、MMP-2、MMP-9 mRNA相对表达量及HIF-1α蛋白表达量均低于PBS组(P<0.01)。结论:局部应用噻吗洛尔能够减少大鼠角膜CNV的生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β-AR-HIF-1α调节轴,从而抑制HIF-1α,进而下调VEGF-A、MMP-2及MMP-9等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密切相关。

    2025年04期 v.44 441-445+45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降低雌二醇与成熟卵母细胞的比例对IVF-ET助孕结局的影响

    徐少元;田佳榕;王玺;李欣;陈鑫;强灿灿;

    目的:探讨HCG日血清雌二醇水平与MⅡ期成熟卵母细胞数(E2/MⅡ)比值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IVF-ET)助孕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54例于我中心采用GnRH激动剂降调节方案行IVF-ET助孕患者的周期临床资料,根据ROC曲线分析阈值以296为临界点将患者分为E2/MⅡ<296组(n=448)和E2/MⅡ≥296组(n=306),分析HCG日E2/MⅡ和患者的促排参数、胚胎参数及助孕结局的相关性。结果:ROC曲线分析显示,E2/MⅡ比值以296为临界点预测临床妊娠的敏感度为77.4%,特异度为64.1%(P<0.001)。E2/MⅡ<296组比E2/MⅡ≥296组患者的可用胚胎数、优质胚胎数多;且生化妊娠率和临床妊娠率均显著升高(P<0.001)。结论:HCG日E2/MⅡ比值可用于预测IVF周期的结局,HCG日E2/MⅡ<296可获得更多的可用胚胎和优质胚胎及更好的妊娠结局。对患者进行较温和的促排卵刺激,降低E2/MⅡ的比值可能会改善助孕的周期结局。

    2025年04期 v.44 446-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检测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中杂质成分

    马海平;王曼;赵吉平;朱军;

    目的:研究注射用还原性谷胱甘肽中杂质成分的类型和来源,通过稳定性试验,分析杂质变化规律,并针对杂质成分的性质,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用于药品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方法:采用C_(18)色谱柱,磷酸二氢钾及庚烷磺酸钠溶液(50 mmol/L的磷酸二氢钾和0.22%的庚烷磺酸钠,磷酸调节pH值至3.0)-甲醇(970∶30),检测波长210 nm。结果:经湿热、强酸、强碱、氧化等方法破坏后,可测得杂质A、杂质B、杂质C、杂质D及半胱氨酸,且这5个杂质峰与主峰分离良好。五种杂质成分的检测限分别为0.50、0.30、0.21、0.31、0.22 ng。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具有较好的专属性,能有效涵盖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中的关键杂质成分,可用于该药品的质量控制。

    2025年04期 v.44 452-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妊娠期糖尿病合并胎盘增厚对胎儿窘迫的影响

    陈梦玲;韩得阳;李明群;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患者胎盘增厚与胎儿窘迫的关系。方法:严格按照纳排标准选取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22年1月至2024年9月规律产检并分娩的GDM孕妇,根据孕28~32周时的胎盘厚度是否合并胎盘增厚,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即GDM合并胎盘增厚组和正常胎盘组,每组各8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孕次、产次、前次分娩方式、羊水量、出血量、新生儿体质量、脐动脉阻力指数(UA-RI),脐动脉搏动指数(UA-PI)、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数(MCA-RI)、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MCA-PI)、脑胎盘比值(CPR)及是否有胎膜早破和胎儿窘迫。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患者羊水量、胎儿窘迫和胎膜早破发生率、新生儿体质量、MCA-RI值、MCA-PI值、CPR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年龄、孕次、产次、前次分娩方式、出血量、脐动脉RI、脐动脉PI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sitic回归分析提示胎膜早破和脑胎盘比值下降是GDM合并胎盘增厚患者发生胎儿窘迫的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1.157(1.053,1.461),29.090(6.336,133.549)。CPR预测GDM合并胎盘增厚发生胎儿窘迫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907、86.1%、90.5%。结论:GDM合并胎盘增厚可显著增加胎儿窘迫风险,其中胎膜早破和CPR下降是主要危险因素。CPR对胎儿窘迫具有高效的预测价值,建议临床将其作为GDM孕妇胎盘功能监测的重要指标。

    2025年04期 v.44 457-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达格列净联合托伐普坦治疗射血分数降低型心衰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

    高顶;高磊;赵茜;郭晓琳;王勇;

    目的:观察达格列净联合托伐普坦治疗射血分数降低型心衰(HFrEF)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我院2021年3月-2024年3月收治的80例HFrEF患者,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别纳入联合组(n=40)、对照组(n=40),2组均接受常规综合治疗和达格列净治疗,联合组加用托伐普坦治疗,持续3个月。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肾小球滤过率(eGFR)、6 min步行距离(6MWD)变化,并记录2组药物不良反应和随访6个月内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评分(MHFQL)变化,以及心衰再住院、心源性病死率。结果: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LVEF、6MWD较对照组更高,LVESD、LVEDD、NT-proBNP及MHFQL各领域评分和总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随访期间心衰再住院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达格列净联合托伐普坦治疗HFrEF的疗效优于单纯应用达格列净,能够促进患者心功能、运动能力、生活质量的整体改善并降低心衰再住院率,且联合用药不会导致不良反应增加。

    2025年04期 v.44 462-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中国癌症患者失志综合征检出率的Meta分析

    谢小蔓;杨继维;沈俊明;高淑平;付钰澳;朱树贞;姜华;

    目的:针对中国癌症患者失志综合征检出率进行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为制定公共卫生战略提供循证依据。方法:系统检索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PubMed、 EMbase、Scopus、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自建库至2024年3月12日,采用Stata 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敏感度分析、亚组分析寻找异质性来源,采用漏斗图、egger′s检验识别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24篇包括6580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癌症患者失志综合征检出率为61.9%(95%CI=0.525~0.708),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东部、中西部、台湾地区癌症患者失志综合征检出率分别为47.2%、82.4%、41.6%。妇科癌症、其他消化道癌症、肺癌、肝癌失志综合征检出率分别为67.9%、60.1%、86.6%、99.9%(均P<0.05)。结论:在我国癌症患者失志综合征检出率普遍较高,在某种疾病及部分地区表现更为突出,肺癌、肝癌以及中西部地区癌症患者失志综合征检出率更高。临床医务人员应注意早期识别,并进行针对性地干预,以避免患者进一步的身体或心理的伤害,进而提高患者整体生活质量。

    2025年04期 v.44 467-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个案报道

  • 以呼吸困难为首发表现的脾边缘区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崔梦莹;何丽;朱丹霞;鲍颖;

    <正>脾边缘区淋巴瘤(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 SMZL)是一种罕见的惰性B细胞淋巴瘤。在CD20单克隆抗体问世前,传统化疗疗效有限,对于伴有症状性脾肿大或威胁性血细胞减少的患者,脾切除术曾是首选治疗。然而,SMZL好发于老年人群,手术风险较高。研究表明,单独使用抗CD20单抗或联合化疗在SMZL患者中显示出显著疗效~([1])。

    2025年04期 v.44 474-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乙醇胃管滴注联合CRRT救治大剂量防冻液中毒1例

    朱梦园;周迅;史秀岩;张庆红;

    <正>防冻液是一种含有特殊添加剂的冷却液,因其生活应用广泛,常被误服或用于自杀而导致急性中毒。目前国内外使用的防冻液以乙二醇水基型为主,乙二醇本身毒性不高,但其在体内代谢产生的乙醇酸、乙醛酸、草酸和乳酸等会引起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心肺功能损伤及肾功能不全,因而乙二醇中毒是一种高致病性、高死亡率的急症[1]。甲吡唑作为乙二醇中毒的特异性解毒剂,目前是欧美地区的一线治疗方案[2],而国内因尚未引进该药,临床仍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致使重症患者常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2025年04期 v.44 47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9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甲状腺癌伴心脏转移瘤1例

    肖永辉;杨峰;

    <正>甲状腺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远处转移虽可见于全身多个组织或器官,但心脏转移极为罕见,2011年发表的一项关于心脏转移的文献综述发现,130年间仅有55例报告,对甲状腺癌患者的尸检研究记录显示,心脏转移的发生率为0~2%[1],且常因缺乏特异性症状被误诊为原发性心脏肿瘤。本文报道1例70岁女性患者,因反复心慌、胸闷就诊,最终确诊为甲状腺癌伴心脏转移瘤,旨在探讨该罕见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类罕见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

    2025年04期 v.44 481-483+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急诊处理急性心肌梗死并巨大冠脉1例

    张涛;谢华强;张普;潘怡瑾;

    <正>冠状动脉扩张(coronary artery ectasia, CAE)是指冠状动脉节段性或弥漫性扩张,其直径超过相邻正常冠状动脉的1.5倍,其发病率低,在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中发病率在0.3%~5.0%,男性多于女性~([1]),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表现是相对罕见的,此类患者发病隐匿,并发症严重,死亡风险高,且急诊处理CAE病变相对复杂。现报道1例我院急诊处理巨大冠脉扩张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诊疗过程,以提高临床医师认识,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2025年04期 v.44 483-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5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护理园地

  • 照顾者准备度在失能老人照顾者的照顾负担和获益感之间的中介效应

    李琪;袁杰;詹艳;

    <正>失能老人是指年龄在60岁及以上,由于疾病、损伤、心理功能障碍等原因造成机体功能受损,日常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1])。受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以及经济因素影响,家庭照护成为大部分失能老人的选择。主要照顾者多半是其配偶、子女。照顾者在兼顾自己的工作、生活以外还要担起照顾老人的职责,给他们的身体、心理、情感、经济等方面都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

    2025年04期 v.44 486-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7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乳腺癌患者身体意象潜在剖面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卢燕;徐滢佳;石小妍;张鑫;赵映;黄菲;

    <正>截至2020年,乳腺癌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癌症~([1]),严重影响全球女性的身心健康。随着治疗手段与筛查技术的提升,乳腺癌患者的病死率得到了明显的下降。然而由于治疗伴随的脱发、皮肤损伤、性欲减退以及乳房的缺失等问题促使乳腺癌患者成为身体意象失调的高发人群~([2])。身体意象被定义为个体对自己身体的外表、健康状况、整体性、正常功能和性功能的心理形象~([3])。有研究发现约有31%~83%的乳腺癌患者经历了负面的身体意象~([4-5])。

    2025年04期 v.44 491-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失志综合征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社会隔离与睡眠障碍间的中介作用

    付钰澳;赖文娟;王爱红;巨梅;谢小蔓;陈丹;蔡明洁;

    <正>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是目前临床上延长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生命的一种常用治疗方式,患者因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严格的治疗方案等因素影响,常处于社会隔离状态。研究显示,约75.3%的MHD患者存在睡眠障碍~([1])。MHD患者的社会隔离与睡眠障碍呈负相关,社会隔离严重的患者,其睡眠质量更差,入睡更困难,觉醒次数更多~([2])。

    2025年04期 v.44 498-502+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正念干预结合助产士综合思维模式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王艳秋;吕春华;王懿;

    <正>妊娠和分娩结局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分娩过程中助产士提供全面的支持策略至关重要~([1]),虽然分娩安全是良好分娩体验的前提,但仅是保障母婴获得安全结局,尚不能完全等同于孕产妇获得良好的分娩体验~([2])。2018年WHO明确提出,良好的分娩体验是产妇重要的服务结局,提倡采用各阶段高质量护理措施,提高产妇的积极分娩体验~([3])。正念干预下助产士提供以身体舒适、情感安慰、信息支持和行为技巧四个要素的综合思维模式分娩实操,可以改善产妇分娩结局,提升积极分娩体验~([4])。

    2025年04期 v.44 503-5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文献综述

  • DNA损伤反应与抗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陈恒睿;程丹;

    <正>细胞内的DNA总是不断暴露于内源和外源的损伤环境中,为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并确保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真核细胞进化出了一系列高度保守的DNA修复机制。这些由DNA损伤感应器(sensor)、介质(mediator)和效应蛋白(effector)构成的复杂信号网络统称为DNA损伤反应(DNA damage response, DDR)~([1])。DDR系统通过精密调控网络确保修复酶对特定类型的DNA损伤作出精确响应;然而,修复酶的非特异性激活或功能失调可能导致异常的DNA损伤修复,进而威胁基因组稳定性并影响细胞存活~([2])。

    2025年04期 v.44 507-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樊雪荣;顾教伟;

    <正>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 HIBD)是脑组织氧合/灌流不足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1])。HIBD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能量耗竭、氧化应激、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细胞内钙超载和炎症损伤,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细胞凋亡或坏死~([2])。目前临床多采用亚低温、高压氧、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措施,但对于重度损伤的神经细胞疗效甚微。而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治疗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路。

    2025年04期 v.44 512-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郑重声明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0719-8891063,邮箱hbumxb@163.com(寒暑假期间邮箱联系更及时),投稿网址https://yyyx.cbpt.cnki.net,编辑部只会通过官方邮箱、办公电话与作者联系,不会以个人手机、电话、短信、邮箱等任何非官方形式联系作者,或要求添加微信、QQ等。本刊也从未与任何单位或个人开展过合作征稿,请广大作者、读者注意防范,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